南部西水青林龙狮舞历经三百余年、五代传承发展 非遗之花 盛开山乡
2024-01-23

1_447_423_1851_1477.jpg

西水青林龙狮舞表演。(资料图)

●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显飞文/图

日前,在南部县西水镇,锣鼓喧天,龙腾狮舞,西水青林龙狮舞第五代传人宋金举正带领着十多位中青年演员,利用冬闲时间排练舞龙舞狮和传统川剧节目,现场洋溢着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。

“青林龙狮舞是南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起源于清代初年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。”宋金举向记者讲述了西水青林龙狮舞悠久的传承故事。

A龙腾狮舞表演扣人心弦

西水镇距南部县城近百公里,境内是连绵起伏的深山峡谷,这里民风淳朴,早在清代初年,就开始流行舞龙舞狮的习俗。

宋金举介绍,西水青林龙狮舞是一种以“龙”“狮”为主要道具,在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时,由宋氏家族从原籍湖北孝感传入南部。

“清代末年的一段时间里,曾经在民间盛行的龙狮舞不见了踪影。1912年,我的曾祖父宋财祥招募人手,重新建起了青林龙狮班,使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继续传承。1938年和1965年,两位前辈宋先河和宋举德先后成为第二代和第三代传人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我师傅何国奉成为第四代传人。我于1999年接棒,现在和弟弟宋政同为第五代传人。”中等身材、精明干练的宋金举声若洪钟,有条不紊地讲述道。

据了解,西水青林龙狮以竹子和稻草编制“龙头”“龙身”和“龙尾”,以棉质花布和黄麻扎成“狮子”,主要在每年农历春节以及二月初二、九月初九等日子,在场镇、祠堂、农户家中表演。

西水青林龙狮舞主要活跃于西河流域的南部县大坪、升钟、升水、西水一带,艺术上总体追求灵活、大气、大变化的表演风格,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,套路丰富,动作协调,造型夸张,道具构思巧妙,服饰简朴大方,由一个“笑佛”和一个“猴头”牵引一头“狮子”和一条稻草“龙”。一条“龙”有9节,每节长达2米,由9个人扮演;一头“狮子”由两个人扮演。表演形式有“大盘龙”“三环套”“龙摆尾”“翻江倒海”“高台龙狮”“犀牛望月”等套路。特别是“高台龙狮”,在表演者紧密的配合下,将12张八仙桌重叠起来,在“笑佛”和“猴头”的引领下,9节长“龙”攀爬至最高处,时而倒挂金钩,时而金鸡独立,时而悬空倒立,进行各种高难度姿势表演,惊险刺激,扣人心弦。“翻江倒海”则是在平地翻滚跳跃,9个人密切配合,承上启下,环环紧扣,一气呵成,技术要求非常高。

此外,西水青林龙狮舞还采用了“龙”“狮”共同配合表演的姿势,“游”“滚”“翻”“穿”“绕”“盘”“腾”“跃”等多种技法,相互穿插运用,体现了“龙”“狮”共舞的精彩。

B传承发展成为非遗项目

宋金举出生于1974年5月,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中毕业后,就加入了青林龙狮班,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。宋金举介绍,当时青林龙狮班的班主何国奉不但熟悉舞龙舞狮的各种套路,还懂得制作“龙”“狮”的道具,同时擅长川剧表演。在他的悉心传授下,当地这支龙狮兼川剧表演班子干得风生水起,业务也逐年增多。

“我们那时的主打业务就是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拜年,由两人扮演‘狮子’,多人扮演‘龙’,有爬桌子、转竹竿等节目。表演时,旁边有锣、鼓、钹等民间打击乐器助兴,‘狮子’前面还有‘笑佛’逗乐。”宋金举说。

“年轻时,学习上的最大难关就是高强度训练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,有时还摔得鼻青脸肿。”宋金举说,他入门较晚,必须加倍练习基本功扎马步、倒立、翻跟头,常常一扎一翻就是一天。扮演“狮子”时,需要反复练习舞狮的神态、动作、技巧,一个动作重复训练无数次。

为了掌握这门传统技艺,宋金举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,每天缠着师傅何国奉观看自己的表演,请他指导和纠正自己的动作。宋金举全身心地扎进青林龙狮班,观摩技艺精湛的老艺人的表演,自己再用心揣摩、演练。经过多年刻苦学习,宋金举在传承舞龙舞狮的同时,也学会了川剧表演。

2022年,西水青林龙狮舞成为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23年9月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南部县西水文艺川剧协会成立,宋金举、宋政兄弟俩作为传承人负责龙狮班。在两人的言传身教下,龙狮班里一批演员成长起来,他们不但会表演舞龙舞狮,还会表演川剧板凳戏。

随着龙狮班不断发展,西水青林龙狮舞不仅“闪耀”山乡还走进了大众视野。南部县非物质文化展演、西水菜花节等活动现场,总能看到青林龙狮舞的身影。近年来,西水青林龙狮舞还多次参加南充市“嘉陵春江闹元宵舞龙舞狮比赛”,获得了不错的成绩,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增添了无限风采。
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