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部肥肠
2023-06-02

◎李颖

在南部,可以吃的小吃众多。肥肠干饭、锅盔凉粉、米粉、川北凉粉、张飞牛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早已铭刻在人们脑海里,其中,南部肥肠以其色艳、味美、汤鲜远近闻名。

走进乐群路“肥肠干饭一条街”,刚坐下,店主就笑盈盈地端上一碗肥肠干饭。肥肠的清香立刻扑了过来,我不禁咽了一下口水。只见肥肠中浮着一层淡淡的红油,看起来不辣不腻。用筷子轻轻在碗里一搅,一块块笨拙的肠花呼之即出,看起来厚实、劲道。白色的萝卜点缀在肥肠和绿色的海带中,色彩鲜明艳丽,激起人强烈的食欲。我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汤,一股醇美的香味直击我的味蕾。汤汁沿着食道缓缓而下,五脏六腑像洗了温泉。我夹起一块肥肠慢慢咀嚼,醇厚软滑不油腻,香味通过咀嚼在舌尖上恣意延展,越嚼越有味。我仿佛品尝的不是肥肠,而是人生的滋味,真是“一碗肥肠一知音,半生知己有几人”啊!

看似一碗普通的肥肠干饭,它的历史久远、源远流长。相传清末民初,紧邻红岩子码头的嘉陵江畔的满福坝村民谢继光,为纤夫和搬运工定制了一份“花钱少、油水多、饿得慢”的大众食品——血旺子+毛干饭。这道菜做法简单,用料是最便宜的猪血旺加上猪油煮成,简称“旺子”。旺子经济实惠,深受下力者喜欢。在谢继光的带动下,一些村民也开始做这个生意。后来谢继光的儿子把摊子摆到江对面的县城街檐下,食客群逐渐扩大至轿夫、小商贩、背二哥等人群。他们又将毛血旺改进,加入猪心肺、豆腐、香料之类的食材,做成居民普遍能接受的大杂烩。慢慢地,这道小吃成了南部城里引人瞩目的小吃。抗日战争时期,城关随处可见挑着担子吆喝的小贩:“杂烩——干饭,干饭——杂烩,经饿——顶事。”后来,谢家四代传人又将大杂烩变成只用猪大肠做成的汤。慢慢地,肥肠干饭受到人们普遍喜欢,最后演变成南部美食的一道特色。

让我好奇的是,南部人怎么就轻轻松松把异味很重的肥肠做得这么鲜美呢?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?店主告诉我,做肥肠干饭并不难,难的是肥肠的清洗和火候的掌握,它最考验人的爱心和耐心。爱心?我一脸疑问。他说,制作食物和唱歌跳舞一样,你用没用心,观众(食客)都能感受得到。食物的优劣,舌尖一触便知。那耐心呢?一碗肥肠干饭,没七八个小时做不出来的。七八个小时?我叫出了声。店主淡淡一笑,说,我们来算算时间账。首先从清洗开始,然后焯水、加调料翻炒,最后把肥肠放入香料中加水熬煮。熬煮该不会要五六个小时吧?我又一次提出质疑。他点了点头,说,熬煮是一门技术活,火的大小、时间的长短都有讲究。煮的时间太短,肥肠不软,汤不鲜美;熬的时间太长,肥肠绵软,无嚼劲。我心里暗暗叹服,真是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啊。

其实,食物也要讲因缘。它们原本生长在彼此陌生的地方,同一时间里因火与水相吸相引、相和相融,成就了一锅汤。老板还告诉我,一锅味道足够的汤,除了和熬煮时间有关,还和老板的心情、调味的品质,肥肠的新鲜、水的好坏,甚至与菜板的干净与否都有很大关系。如此看来,饮和食是一件严肃的事,严肃到和心有关。如果老板心清真,食客就多,反之亦然。

看似寻常最奇崛,燕窝鱼翅做出名菜来不足为奇,难就难在这寻常的家常菜做出大名堂,就奥妙无穷了。肥肠干饭之所以受欢迎,不仅是汤熬制得好,干饭也有讲究。用“竹甑子”蒸的米饭味道醇香,色相好。搭配泡菜更好,吃起来嘣脆,特别爽口,应了中国传统美食的精髓: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

让人没想到的是,嘉陵江畔的乡民小吃,经过百年演变,竟然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民以食为天,一个地方的饮食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。对南部人来说,肥肠干饭不只是家常便饭,而是一个文化符号、一份思乡慰藉。何以解乡愁?南部肥肠干饭是也。

1_572_2206_1361_3097.jpg

李颖笔名影子,南部县人,四川省作协会员。其诗歌、散文、小说分别在《星星》《四川日报》《格调》《上海散文》等发表。著有个人散文集《风从故乡来》小说集《那片花开》和童话故事集《柳叶姑娘》。

悦分享

“民以食为天”。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,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。南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名小吃众多,唯肥肠干饭声名远播。看似普通的一道菜,其实倾注了南部人大量的心血。从肥肠的清洗到熬煮,不仅考验技术,更考验耐心和爱心。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:做生意实际是做人,南部人以其厚道、勤劳、热情而出名。南部肥肠干饭也如憨厚的南部人一样质朴,有味道。


最新推荐